90年代初,一种新型电池——锂电池出现,掀起了独立供电的新革命。事情发生在1991年的日本,第一个向世界推出新型电池的公司是索尼。然而,进展并没有停滞,不同类型的锂电池很快出现。它们在尺寸、外壳、容量、工作和最大电流强度、电压、放电和过充电、爆炸危险以及可能伤害人体的化学反应和蒸汽的后果方面都是不同的。在所有品种中,磷酸亚铁锂——今天已经开始脱颖而出。关于它,未来将是使用量最大的最新一代,以及所有其他锂电池类似物的竞争对手。
磷酸亚铁锂(LiFePO4,LiFe,LFP,IFR)是由John Goodenough在1996年发现的负极锂离子电池。与传统的钴酸锂相比有明显的区别,毒性更小,耐热性更强。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的充电容量小。所以,当时这个技术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吸引到什么人。直到2003年,一家123系统公司开始对它感兴趣。在蒋教授的领导下,致力于制造电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我复制的胶体溶液结构。然而,所有的研究都陷入了停滞。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团队继承了John Goodenough的发展,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储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它们的结构与其他锂电池相似:
带负电的电极(阳极)3354由铜箔制成,并覆盖有一层石墨。
正电元件(负极)-由铝箔和磷酸亚铁锂层组成。
电解质-旨在填充负极和阳极之间的空间,允许正锂离子通过,但不允许带负电的电子通过。通常,液体电解质基于锂盐。
或者隔板是多孔聚乙烯片,可以很好地吸收和容纳电解液,也可以将负极与阳极隔开。避免在极板短路或形成的锂金属枝晶生长的情况下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
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区别是磷酸亚铁锂正极。电池有一个卷式装置,由3个条带组成:阳极、电解质隔膜和负极,缠绕成几层。所有的铜层和铝层连接成一个触点,上面是正极,下面是负极。当电池因负载而开始放电时,锂离子通过隔膜从正极流向负极,释放积累的电荷,开始氧化反应。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穿过隔膜到负极并积累电荷,同时经历恢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