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和能源互联网,储能是瓶颈技术。储能技术有很多,包括广义上的储热、储氢和储气。有了这些环节,才会做出合理的调整,现在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都值得关注。数据库有全球发展趋势。目前97%的电力系统是抽水蓄能系统,其他国家没有发展空间。增长最快的是锂离子电池。我们总是把锂离子电池变成储能标杆。
我国抽水蓄能占99%,电化学储能占1%。目前储能领域存在竞争和互补,值得关注。负载增加的速度非常快。中国的电池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这些统计结果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电池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又取决于能源政策。储能领域更喜欢称之为服务,电力系统可以活得很好。如果有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降低成本。锂离子电池、蓄电池和液流电池对于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利用率。这张图显示成本下降了,2014-2017年成本下降了56%-60%。最新成本90美分,市场售价1.4元,比这个低一点。做储能项目是系统的投资,成本会再降50%,这也是未来三到四年的发展前景。
看新电池技术,先研究锂离子电池。无论是固态电池还是硫电池,未来5-10年相对明朗。传统电池规模的下滑也比较明显。在对标技术的情况下,其他技术会知道未来是否有机会。
在电力行业有很多应用,国内模式也有代表性案例。2015年的储能项目采用了多种储能技术。商业模式的背后是电网优先向风力发电厂转移。储能可以做很多事情。核心问题是在现有的电费支付制度下,以及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下,可再生能源并网侧的储能可以参与,工作可以盈利。不管用多长时间,用电者都要付费。节约用电并支付差额。
辅助服务。国外电力市场顶多有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国内电力市场还没有建立,现货市场还在试点。虽然我国电力市场没有辅助服务,但调频并不是刚需。电网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机制恰好改变了机组的性能,增加了机组作为辅助服务。在建项目的成本比当时低很多。成本降低、动力辅助服务和电站需求两个维度加速了储能产业的发展。
中国储能商业化前景。有的电站有盈利模式,西北老光伏电站电价高,但停电严重。辅助服务市场有问题,因为不是国外电力现货市场的概念,而是有辅助服务的需求。北美拥有5%的可再生能源,其辅助服务占电力市场的2.5%。英国的比例高达27%,在27%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中,服务交易金额占电力市场的7%以上。如果消费者能够参与需求侧的补偿机制或调峰调频机制,其经济性将得到提升。随着成本的降低,它逐渐变得有竞争力。如果得到政策环境的推动,将会看到其加速发展的进程。车辆的电气互联。电动汽车的规划和发展非常精细。十年之内,它在用户侧的系统经济性方面比汽车有优势。只是时间问题,电动汽车的发展是有电网支撑的。如果我们想使用它,电网输出的成本很低。如果储能便宜,它将扩大更广泛的使用。
国内储能直接和间接政策。国内对储能的重视程度不及国外。“十二五”以来,电池备受关注。很多政策可以看到,储能是配套技术,不同的项目支持。5月、10月,部委刚公布政策,能源局、发改委, 财政部, 科技部、工信部出台储能发展指导意见,为储能行业做好了书。因为它的核心是不同的领域,核心技术是一方面,侧重商业化。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用电侧多元化、储能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点。系统提供服务,电力系统补偿你。现在应该给功能价格补偿了。后续储能项目的从业者和参与者应推广区域本地辅助服务补偿政策,补偿金额应有参考体系。要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系统体系。2011年是一批示范项目,2013年是纯示范项目,我们会研究技术可行性。2015年公司开始展示商业化,可能会有一定效果。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从用电侧、辅助服务侧、发电侧来看。发电侧储能调频辅助服务,电网侧有大型储能调峰电站。用户包括光伏、储能和智能逆变器。在国外,动力辅助服务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