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1日,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策正式实施。按照2018年新政标准,6月12日后购车,电池续航超过400公里,可获得国家补贴5万元,比之前高出近2万元。
目前乘用车消费市场仍以A00级轿车为主,约占67%的市场份额,A级轿车的市场份额将保持在20%左右。在新能源客车需求相对饱和的前提下,乘用车公司成为未来市场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重点客户。
为此,高拱锂电池在今年第六批推荐目录中专门整理了支持400 km以上续航车型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名单:
52辆新能源乘用车(纯电动汽车46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6辆)中,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有13辆,有7家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配套。分别是:比亚迪, 宁德时代(普莱德)、宁德时代(奇达,芜湖)、欣旺达, 捷威电力、哈光宇, 华霆电力和妙盛Power。
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路线来看,三元依然是乘用车应用的主流,13款车型中有7款搭载了三元电池。三款车型使用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支持它们的电池公司是比亚迪和华霆动力。
从能量密度来看,搭载妙盛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四川野马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能量密度最高,达到161 Wh/kg;虽然北京只有一款车型超过400公里,但它的续航能力却是上市车中最高的,达到了460公里。动力电池和PACK分别由宁德时报和普莱德提供。
从电池公司配套数量来看,比亚迪上榜车型最多,配套电池5款;其次,在宁德时代,三款车型都配备了其三元动力锂离子电池。妙盛动力、捷威动力、哈光宇动力、欣旺达动力和华霆动力分别有一款匹配车型上榜。
那么,满足车企400 km续航,这对动力锂离子电池企业有什么影响?
根据上述配套车型的电池公司对高科技锂电池的了解,总结起来,重要影响如下:
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是能量密度。
理论上讲,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配套车辆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越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就越高。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系统能量密度在140Wh/kg以上的车型有10款。
这也是目前,包括宁德时报、比亚迪, 国轩高新、亿纬锂能、孚能科技、中航锂电池、远东等主流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么引进高镍材料和硅基材料,要么加大软包研发,努力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是第二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除了从材料和技术方面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以及电池公司的反馈,最重要的还是保证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不要为了单纯追求能量密度而向安全屈服。这也对电池公司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电池企业正在升级自身生产硬件条件,正从2015年前的半自动化向生产智能化的无人车间过渡。在努力提高电池安全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从热管理入手也是主流方式。
它是三个PACK链接的轻量级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满足4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只追求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并不奇怪。如上表所示,华霆动力江淮汽车的系统能量密度为125.9Wh/kg,比亚迪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两款车型的系统能量密度为105.72Wh/kg。
根据电池公司的反馈,在动力电池单体的单个能量密度不足以支撑一辆乘用车行驶400公里的前提下,车企应该选择安装更多的电池。但是如果电池太多,整车的整体重量会增加,最终会影响车辆100公里的功耗。
为了配合车企解决上述问题,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将在PACK中进行轻量化设计。目前已有部分电池公司尝试采用轻质铝壳、液冷板支撑等方法,或在专用PACK环节使用硅酮胶进行模块粘接,实现系统轻量化的目标。
至于2018年国家加大对高续航车型的补贴力度,这是否会带动中高端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崛起,最终对整个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结构产生深远影响?